鑒于此,南京大學朱嘉教授和斯坦福大學范汕洄教授通過分子鍵合設計和可擴展的偶聯試劑輔助浸涂方法探索了絲綢的納米加工,并證明納米加工的絲綢可以實現亞環境日間輻射冷卻。在陽光直射下(峰值太陽輻照度>900 W m–2),觀察到獨立納米加工絲綢的溫度比環境溫度低~3.5 °C(環境溫度為~35 °C)。與天然絲綢相比,當涂有納米加工絲綢時,模擬皮膚的溫度降低了8 °C。納米加工絲綢的這種低溫日間輻射冷卻是在不影響其耐磨性和舒適性的情況下實現的。這種通過可擴展的納米加工技術定制天然織物的策略為實現溫度調節材料開辟了新途徑,并為可持續能源提供了創新途徑。相關工作以“Subambient daytime radiative cooling textile based on nanoprocessed silk”為題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作者在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大學(37°25′45.5″N,122°10′27.0″W)的晴天對天然絲和納米加工絲進行了22小時的連續輻射冷卻測量。將納米加工絲和天然絲的樣品并排放置在兩個相似的外殼中,同時測量樣品的溫度,以及空氣溫度和太陽輻照度(圖3)。雖然天然蠶絲的溫度在夜間由于其熱輻射而低于環境溫度,但在白天(上午9點至下午5點)在陽光下,由于太陽加熱,其溫度通常高于環境溫度。相比之下,納米加工絲綢的溫度在白天和晚上都始終低于環境溫度。即使在上午11點到下午3點的時間段內,當太陽輻照度超過800 W m–2時,納米加工絲的平均溫度仍然比環境溫度低約3.5°C。結果清楚地說明了納米加工對于用絲綢實現亞環境日間輻射冷卻的重要性。